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讓廣闊的愛領導寬容的正義

本文刊載於104.7.2. ETtoday論壇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02/529192.htm



「弱者永遠都不會寬容,寬容是強者的特質。」印度聖雄甘地曾用他的智慧烙印下非暴力革命的圖騰。老子有守柔處弱說,言明剛強易折、柔弱不衰。在不同的文化裡,相同的人類智慧亙古綿延、互相匯流。我要在這裡談的不是庸懦的寬容,談的是「感受」而後「理解」,「納歧」而後「整合」,「感匱」而後「獻身」,這是屬於領袖的特質,且絕非一朝一夕即可養成。


過度單一主張、偏執於某個觀點或思考決策模式我們稱之為「隧道視野」,社會自稱民主開放,萬言齊鳴,卻發現因為社群的易於聚焦、媒體的傳播快速,這類認知窄化的言論在未經千錘百鍊之前,便已公諸於世、而後轉傳、被附和、然後被淹沒,無人證其具備多少真理的成分。「捍衛」這件事做得過了頭,也容易盲目,而從來不曾見識過不幸的人,更不應怨天尤人地評斷幸福不存在。


沒有哪個人的一輩子可以看盡世間事,所以我們要謙遜。但謙遜不代表我們怯於行動,相反地,我們更知道該如何自制地行動。八仙塵爆的事件,是台灣前進的步伐中,尤其特別與醫療相關的,很重要的一個刻印,我們擁有了很多的理性,但還是不夠理性。而既然開頭先提到了「寬容」,我想用這個為基底,談論幾件事。


陷入負面的情緒遠比朝向正面的情緒來得容易,法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也是認知行為療法領軍人物的克里斯多夫.安德烈在《靜能量》一書裡說:「負面的情緒,讓人總是把焦點專注於細節上;讓人在雞蛋裡挑骨頭,甚至讓人淹死在一杯水裡。」今天,淹在一杯水裡的,有哀慟逾恆的家屬、也有極限付出的醫療人員。


讓我們先跳脫這件事,我一直很喜歡一種單純的思考模式,現在讓我們來練習一下。假設我們現在要辯論死刑該不該廢除的議題,那麼先請各位假想一下,今天身為一個受害者的家屬,盡可能不要太理性地去揣摩他的情緒,對死刑存廢的態度為何?事情當然不會這麼單純,但是再怎麼複雜的事情,都脫離不了,人性、與人集結之後所產生的需求。


現在再把場景跳回來,有人說,世間最痛的事之一,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今天的八仙事件,傷者通通都是花樣年華的黑髮人,忝為父母者,要揣摩喪子的情緒並不難。也許是因為身為天天遭遇家屬要面臨病人死亡場景的安寧緩和醫師,我們每天承接了非常大量的負面情緒,所以,因為無法接受而脫口而出對前一段醫療的批評指責,平常的日子裡就耳聞極多,而更常見的是,我們是直接挨罵的那一個,在我們什麼事都還沒做、什麼話都還沒說之前。因此我們可以感受而理解家屬這種「不理性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極為正常的「高哀傷表現」。


但是理解不理性的反應,不代表我們默許這樣的行為無限上綱地膨脹。當我們很清楚,他們只是需要一種「同仇敵愾」的感覺,那麼暫時放空自己,不去評斷他言論裡的孰是孰非,就能夠很真誠地去聆聽與同感,否則,我們自己也是人、也有情緒,怎會不因曾經如此努力的同業被誤解而憤懣?但那當下,解釋、甚至辯解都無助於情緒的釋放,然而我們必須謹記的是,釋放就釋放了,無需反覆重溫,這是現今媒體所不自覺犯下的錯,一再提醒受傷受苦的家屬放大心中交雜的驚嚇、憤怒、否認、自責與恐懼,那麼他們便會自己再放大,而認為不公不義不平全發生在他們身上。


我希望提出這樣的論述,沒有被同等理解為認為發出聲援、憤怒抗議的醫療人員是不應該做這件事的,相反的,我感謝他們的正義與掙扎,因為我們誰都不允許沈默成為幫兇。但是,浩浩蕩蕩的正義,有時反而對崩壞的現況無補,因為我們會發現,這世界不停地需要改革,就是因為再怎麼荒謬的人事物,都有其支持跟隨的群眾,而一味地用正義打壓,只會讓秩序更失衡,因為會讓弱者的姿態更鮮明,更使輿論偏倒。不曉得大家是否聽過教育工作者的一個理論,「霸凌與被霸凌者,皆是弱者」,如果我們不要當弱者,那麼就不要當霸凌或被霸凌的那一方,這時肯定大多數人會困惑,那麼我們到底要當哪一種人?很簡單,就是強者,寬容的強者。這是心理學上很有趣的地方,裝腔作勢的人、往往心裡都有塊不允許他人碰觸的自卑或是傷痛。強者的內在澄澈透明,無有可被攻破的弱處,自然不會陷於被威脅壓迫或是要從他人身上獲取的角色,方能推動情境的轉圜。我們不要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然後進一步錯過了我們更多可以改變世界的能量。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自己也歷經了一番情緒的改造。我想再透露一件事,可能會讓我這樣的言論更有說服力,我是此次塵爆事件中,其中一位貢獻心力的整形外科醫師的伴侶。


而我的立場,百分之百支持醫療正義的革命,然而,在我們從事哀傷關懷的過程中,必須時常自我探索,這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自省(傾聽內在)」,我們最常反省的就是我是否有能力乘載、以及我是否投入過度或連結自身的經驗以至於影響到事情自然發生的速度,另外一個是「自制的助人(愛護自我)」,高壓的工作環境、過度負荷的悲傷與淚水,我們習於在成員之間互相釋放與被治療,浩劫之後又重生,方有陪伴病人的力量,而這場革命之旅,無庸置疑也需要這樣的力量。


有人說,不要只是點燭祈福,但倘若此舉,是像電影《讓愛傳出去》裡小男孩崔佛家門外為他點燭的人群般,實質的愛凌駕於儀式般的舉動,那麼,這幾盞搖曳的燭光,也會具有它無可忽視的巨大能量。


沒有留言: